观看量:2945
莱彻•玛祖斯基作品《磨坊与十字架》观后座谈会纪要
让我折服的是结合绘画、历史文学两方面,通过独特的电影视听语言,不仅成功再现了大时代中的个个小故事,而且形成了符合原画一种残酷耸动甚至有点诡谲的味道。
饱和的色彩、响应绘画的美工设计、标题性的人物设置、形式丰富的诗般镜头……唯一让我有点不适应的是画家的现身,当然希望呈现的呼应性和统领性可以理解,但总觉得有点割裂,破坏了点整体性。
2017年记叙画家梵高生平的影片《至爱梵高:星空之谜》以“油画电影”的形式成功吸引了观众们的注意,在关于梵高的众多传记电影中让人感到耳目一新。实际上,这并不是油画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,2011年的《磨坊与十字架》几乎全片以勃鲁盖尔的油画《受难之路》为背景。因为特殊的题材和表现形式,这部影片被称为“伪装成艺术史的电影”,它的初次亮相也并不是在电影院,而是在卢浮宫。
相比起一帧一幅油画制作出的《至爱梵高》,《磨坊与十字架》的制作过程也同样艰辛。影片采用了真人演员和油画背景
把这部片子和彼得·格林纳威的《夜巡》做比较很奇怪。两个导演的风格不同,对于电影的态度不同,对于人生的思考更是不一样。两部电影完全没有可比性。唯一共同点仅仅是都围绕一幅名画。
这电影最初上映并不是在电影节或者院线,而是在博物馆。一部完美展现名画背后的故事的作品,重点在于,主人公是那幅画。
导演运用非凡的想象力把场景、人物融入到名画中,用画家的工作来串联名画的背景。最大的创造在于,不完全依托于叙事来呈现一部电影。在艳丽的色彩中表现关于这张画的背后。
透过这幅画,想到流传下的艺术品的价值,记录、表现、思索、穿越……
看了一下导演的资料,导演很喜欢宗教题材,很喜欢像油画一样的表现力。
“沉浸式”是现在很流行的词汇,意指身临其境的体验。
如3D,4D,56D电影,VR游戏。
但再怎么沉浸的体验,也无法像这部电影一样做到完全沉浸。
《磨坊与十字架》
Młyn i krzyż
它的完全沉浸,是做到让观众全部沉浸到一幅名为《行往受难地》的画里。
它不仅让观众进入到画里,还让画这幅画的作者也沉浸到画里。
这么说是不是云里雾里?没有关系,咱们来一次沉浸式解谜。
画中人的世界
▲《行往受难地》,彼得·勃鲁盖尔
不难发现这部电影的特别,如画般的世界
■画卷之美
作为一部绘画电影,[磨坊与十字架]最大的亮点毫无疑问是视觉上的,“每一帧都像油画”的画面甚至吸引了观众本来应该投射到其他地方的注意力。
跟勃鲁盖尔拙朴简括的绘画语言一样,[磨坊与十字架]显得宏伟壮丽又简洁朴实;勃鲁盖尔的高视点和平面全景式的构图,在电影演变成了俯瞰的全景镜头。然而与绘画不同的是,玛祖斯基把勃鲁盖尔的画分解到细枝末节,去追寻每一层油彩背后的东西,去追溯每一个画中人的前史和将来,将被画家凝固的瞬间重新溶解稀释,展现给观众浩浩汤汤的生活之流。在这个意义上,玛祖斯基正如日本默片时代负责向观众讲解影片内容的“辩士”一样,向观众展示欣赏勃鲁盖尔的新角度——你看,在技术尚不能及的地方,总还是有办法来完成艺术的创造。
与呈现出俯视散点透视的勃鲁盖尔的绘画相比,电影以完整的广角空间与诗意流动的长镜头,呈现如同风俗画版的浮生掠影。它宛如一幅欧洲版的“清明上河图”,在浓淡深远意笔抒写的画卷中,呈现出中世纪农民们的市井喜乐。它也像是重被放入水中的花瓣标本
mb,这是迄今看过的画面最精致的电影,每一个镜头拉出来都是一幅精美的油画,不得不佩服摄像师傅的功力了,什么姜文、什么艺谋,比起来都只不过文艺范的屁玩意,这个,在我小小的宇宙观里,绝对前无古人了,mb的,也就只能这样了,除了画面,除了道具,除了那个胖丫头,mb的,我还记住了什么?mb的,却谋杀了我整整1小时35分钟!
就像一个善于做作的风情娘们儿,凭窗而坐,酥胸半敞,却满脑袋浆糊。
什么,导演很有才,很有深度?
ok,小爷输了,小爷满脑袋浆糊~~
莱彻•玛祖斯基作品《磨坊与十字架》观后座谈会纪要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meijuy.com/film/id-9466.html